top of page

我們需要你的聲音!

如果你是彩虹邨居民或任何人希望提出你的想法,請立即電郵或IG DM我們!

 

我們目前並沒有保育彩虹邨的「最佳方案」,因為這需要更多相關的持份者之間的討論,才能得出更持平的可行想法。儘管在香港談論活化公共屋邨可能是一個較新的概念,但在英國等地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及健全的保育框架。我們又能從中汲取哪些想法呢?
 

這個「創意庫」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與本地的歷史建築專家、建築師,分享他們在此議題上的觀點。我們同時也徵求了兩位彩虹邨居民的意見,以了解他們對於這個地方價值的獨到見解。

TSE_Kwan_Ho_A_Guilty_Conscience_42_42nd_HKFA_Best_Supporting_Actor_Nominee_1_edited.png

‘’ 係要保育呢啲咁好嘅設計之外,就係嗰種予民方便的人文精神。 ‘’

前彩虹邨街坊;演員

謝君豪

請問你生活在彩虹邨多長的時間? 這些年間有甚麼改變或沒有變的地方?

有無一些印象深刻的趣事可以分享?

如果可以保留部份的彩虹邨,你會希望保留哪部份?

it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hat for precise wording, please refer to the Chinese text.

我在彩虹邨生活了20多年,彩虹邨一建成,我就在裏面住了。幼稚園是紫微樓下下邊的陶庵幼稚園。小學是靜山小學。所以中學前的活動範圍主要都是在彩虹邨裏面進行。在最開始的時候彩虹邨是沒有現在打卡的停車場籃球場的那個地方是個球場,地面凹凸不平,一跌親肯定會磨薑。後來很多家庭的子女都出來做事謀生,家裏積蓄也慢慢開始多起來了,開始出現私家車車位不足的情況,所以才建了現在這個停車場。

現在打卡的地點是籃球場。以前在籃球場外圍,圍了一圈的跑道,可能是設計俾街坊跑步的地方,後來不知道是誰在這個地方滑雪屐,之後便開始了滑雪屐的熱潮。嗰期,所有細路都喺上邊滑雪屐。啲雪屐聲鬼殺咁嘈,至今難忘。

其實彩虹邨成個設計都好好,好人性化。屋入邊有廚房廁所,又有個騎樓(我估當時係想給予街坊一個半陽台的感覺)。邨裏便街道企理,入到去你覺得好舒服,有矮層同埋高層,最高都係20樓。裏便有店舖,街市,兒童遊樂場,青年中心,中學,小學,診所,藥房。仲有街邊小販同埋熟食檔車仔麵等等。真係乜都有。 所以我覺得除咗係要保育呢啲咁好嘅設計之外,就係嗰種予民方便的人文精神。

‘’ 唔係得我屋企係屋企,成個彩虹邨都係我屋企。 ‘’

彩虹邨街坊

Carlos Lin

請問你生活在彩虹邨多長的時間? 這些年間有甚麼改變或沒有變的地方?

有無一些印象深刻的趣事可以分享?

如果可以保留部份的彩虹邨,你會希望保留哪部份?

it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hat for precise wording, please refer to the Chinese text.

我已經在彩虹邨居住了接近30年,這些年來變化其實不算大。我小時候已經存在的士多、麵包店、小食店、快餐店、髮型屋(雖然我沒有光顧過)、文具店等,甚至我自己就讀的小學仍然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有更多集團式商戶進駐,例如7-11(以前只有OK便利店)、759阿信屋、日本城等;此外,邨內設施如低層大廈及連接港鐵的出入口也加設了升降機。這些變化並沒有影響彩虹邨的整體感覺,反而更方便了居民。對我來說,最大的變化是樓下的公園因之前山竹颱風的影響,兩棵接近10層高的大樹被連根拔起,窗外的樹蔭景色不再,鳥聲也消失了。

不知道算不算趣事,在我小學時期,同學約我去他家玩,當時我誤打誤撞去了另一棟大廈的同一個單位,後來才知道原來低層大廈是幾棟相連的。還有一些兒時回憶,可能是因為走廊設計為長直型,比較容易接觸到鄰居。小時候因為經常打招呼,鄰居婆婆會請我吃糖、派利是;因為家門口與對面很近,隔著閘門也能認識到新玩伴;因為住在低層,樓下有公園,媽媽會從家裡的窗口向正在樓下玩耍的我高喊:「仔,返屋企!」

彩虹邨的高層大廈圍繞著低層大廈及小商戶,形成一個小社區,任何大的變動都會影響這種彩虹邨獨有的感覺。如果真的需要保留,我想只有保留彩虹外牆這件渺小但極具特色的部分作為象徵意義。

girl.png

‘’ 彩虹邨陪伴著我和我家人長大,充滿了一家人的回憶,是我在香港最珍惜最喜歡的地方。‘’

前彩虹邨街坊

阿彤

請問你生活在彩虹邨多長的時間? 這些年間有甚麼改變或沒有變的地方?

有無一些印象深刻的趣事可以分享?

如果可以保留部份的彩虹邨,你會希望保留哪部份?

小時候因為爸爸媽媽要上班,沒有時間照顧我,所以交由住在彩虹邨的爺爺嫲嫲照顧,我住了六年,升小學後就搬離了,但後來也至少一個禮拜會有一次回到彩虹邨找爺爺嫲嫲吃飯,過時過節全家人更一定會回到彩虹慶祝。現在我的爺爺已經去世,彩虹的單位就只有嫲嫲和傭人姐姐居住。 這些年間感覺彩虹邨沒有太大的改變,大多的店舖都還在,而且相熟的鄰居都依然在。改變的也許是籃球場比較多人,因為爺爺嫲嫲的單位窗外就對著籃球場,自從彩虹邨變成了打卡熱點後,看出窗外都會看到不同國籍的人在籃球場拍照。另外,小時候在幼稚園放學後經過彩虹站外的隧道,都會有很多小販在擺檔賣各種玩具雜貨等等,爺爺常常在那裡買玩具給我玩,但現在已經很少在那裡見到小販了。還有就是彩虹邨有一間賣豬肉的店舖,跟我嫲嫲很熟,光顧時常常送多一點豬肉給我嫲嫲,但不知道從何時就結業了。

聽我姑媽說,他們大約六十年前就已經遷到彩虹邨,派單位的時候剛好我爸爸出生,因此嫲嫲常說我爸爸腳頭好,一出生他們就有公屋住。姑媽說這個地方陪伴著他們長大,以前爸爸在彩虹天主教中學讀書時,姑媽陪他回學校,學校門口的樹只是矮樹,到了現在已經長成了十幾米高的榕樹。 我小時侯很喜歡住在彩虹邨,爺爺每天接我放學都會陪我在遊樂園玩耍,嫲嫲則會溫柔的教我寫字,哄我睡覺,因此跟爺爺嫲嫲建立了很緊密的關係,當爸爸媽媽假日接我回去他們家時,我都十分不情願,大約四歲時,有一次爸爸駛車過彩虹接我出去玩,我不停的哭著說我不想離開嫲嫲,爸爸無奈下直接抱了我上車就開車,我在車等燈時竟然擅自開了車門,自己跑了回去嫲嫲那裡,把爸爸嚇了個半死。 另外,我們一家人常常都在彩虹過節,當中秋節的時候,爺爺會買有音樂的燈籠給我和表弟妹一起玩,嫲嫲則會把碌柚皮製作成燈籠應節,在家裡吃完飯後,就會全家人拿著燈籠及螢光棒到籃球場賞月及玩耍,籃球場每逢中秋都會很熱鬧,很多小朋友都會上去玩,大人則會在一旁吃著月餅和生果聊天,想起來都是很愉快的回憶。 爺爺嫲嫲和鄰居的關係十分好,十幾年前對面屋有一位獨居的姐姐搬了過來,嫲嫲知道她自己住,常常煮湯都會給姐姐一份,也會叫她過來一起吃飯,姐姐工作有一些衣服的樣板都會送給我們,也會招待我們去她家玩,到了上一年我嫲嫲擺九十五歲大壽,姐姐都有參與,就像一家人那樣。

我希望可以保留整個彩虹邨,對於我來說,彩虹邨是一個整體,裏面住的人,設施以及店舖,少了一部分都已經不是我所認識的地方。以我所知,彩虹邨會面臨整個屋邨拆卸再重建,第一階段的住戶會遷到美東邨,第二第三階段的住戶則會遷到新建好的樓宇,意思則是,第一階段的住戶,他們所建立的社區網絡都會被拆散,需要重新適應新的社區,其他住戶則需要搬離原本的家,到一個新的單位去,而彩虹的店舖則不知道何去何從。對於我來說,我嫲嫲已經住了在彩虹的單位約六十年,那單位陪伴了我爸爸,我姑媽姑姐,亦陪伴了我自己長大,充滿了許多珍貴的回憶,到了現在我們依然會回去過節,依然喜歡到單位探望嫲嫲,即便我結婚,我都有回到籃球場拍結婚照,很難想像這個地方消失或變得完全不同時會怎樣。我的爺爺在十幾年前離開了我們,重建後亦不知道嫲嫲是否還在,如果到時候彩虹邨亦變樣,我到底還能在那裡尋回這些年來的回憶呢? 以我認識香港的重建,經常都是以砍掉重練的方式去建立新的社區,然而從來沒有考慮過原本該地方的建築價值,人的關係以及集體回憶,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許多歐洲的國家,很多建築其實能保留幾百年,希望保留的話絕對不是沒有方法,復修保養都是一個面向,只是看房署或政府有多把這個地方的價值以及集體回憶當作一回事。

it is a translated version and that for precise wording, please refer to the Chinese tex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