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彩虹邨 — 
曾經是世上層數最多的公共屋邨

重 新 想 像 彩 虹 邨 的 未 來

目標

'' 團隊希望在「完全清拆」和「全面保留」之間尋求之間尋找出路。 ''

故事

香港其中一個最精雕的
現代主義公屋

當彩虹邨於1962年落成時,它是當時全球最多層數及人口密度最高的公共屋邨:共八座二十層高的大廈,設有7,450個單位,居住人數達43,300人。彩虹邨的規模堪稱劃時代的突破,實現了高密度與社群共融的雙重目標。根據Docomomo Scotland Chapter支持信的論述,彩虹邨的設計,成熟而靈活地展現了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與徒置區公屋的同質性有根本上的區別。 設計上,彩虹邨結合了兩種樓高的長型大廈(低座七層、高座二十層),以策略性的布局方式,減少高密度住宅常帶來的視覺壓迫感。屋邨規劃受勒·柯比意(Le Corbusier)現代主義理念所啟發,公共空間分布於各個角落,銀行、郵局、福利設施、學校等公共服務亦設於屋邨內部,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這是一場具前瞻性的實驗,在高度密集的規劃下,依然能強調社群感的培養與公共生活的質素。

保育

情境 2

綜合重建 - 平衡重建與保育重點
 

核心概念:保留所有低座和一棟高座,進一步拉高新建築物的層數,以更大程度去保存彩虹邨的建築和歷史價值。這種方法能達到單位增加需求與保育社區脈絡的完整性。

 

優點:
 

  • 保留更多原有屋邨建築和佈局

  • 保留多種建築類型,更好地代表屋邨的歷史

  • 在保留重要更完整的歷史元素的同時允許部分範圍現代化
     

缺點:
 

  • 重建過程更為複雜

  • 可能限制土地使用優化的選擇

  • 連結舊建築和新建築更具挑戰性

Choi Hung Estate_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Prelim Future Possibilities Report (1)_Page

創意庫

LON_5004 (1)_edited_edited_edited_edited

‘’ 讓每個人的參與成為地方的溫度 ‘’

一口設計工作室, 共同創辦人及創作總監; 國際引導者協會國際引導師認證

梅詩華

基於您在多個社區進行公眾參與的經驗,您對那些表現出強烈歸屬感的居民有何觀察?

說到社區重建,我們應從居民的參與中收集哪些關鍵資訊?

在彩虹邨,街道的命名是由居民發起的。您認為居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積極地參與社區的建設?

在我們與不同社區互動的經驗中,發現展現出最強烈歸屬感的居民,通常是那些擁有深刻個人經歷、他們會用多種方式去參與社區之中,並會從中獲得身心的益處。這些多元的參與方式包括了解並參與社區現狀的討論,以及共同創造新點子、為他人共同設計解決方案。公民參與的程度越高,他們對地方的正面歸屬感也會越強烈。這種歸屬感不僅來自於對社區的情感連結,更源於他們在塑造社區未來過程中的積極貢獻與成就感。

說到社區重建,我認為仔細辨識居民的情感依附與實際需求至關重要。如居民參與能涵蓋廣泛年齡層,將有助於建立一個能夠承受漫長重建過程的韌性社區網絡。對於一些居民,特別是長者來說,要他們想像未來10到15年的變化可能會帶來壓力。然而,將他們與年輕一代連結起來,可以促進他們分享對周圍環境的珍貴記憶,並將社區的歷史傳承給年輕人。這種方式將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未來空間的實際需求。公眾參與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大家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計劃,使每個人都能想像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並在重塑難忘的地點和開發新的社交空間中擁有參與感。這種協作不僅能增強社區的凝聚力,也能確保重建計劃更具包容性與可持續性。

社區參與可以涵蓋共同創造與共同設計兩大方式,可以讓不同類型的居民都能參與其中。我們可從重建規劃的初始階段開始說起,這包括共同設計功能、美感、名稱和身份認同。這些都可以通過一個由協調員和設計師組成的輔助團隊來實現。另一方面,共同創造也可以有多種形式,例如通過收集當下的物件來合作創作未來的公共藝術品,或是共同設計未來空間的家具、標誌和信箱。然而,除了從居民參與中產出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考慮這種參與的實際影響。有效的參與應是鼓勵居民持續的投入,因而活動必須與當地背景相連結,展現對參與者的尊重,並創造真正的影響,即實質上的改善。這不僅僅是一次與居民展開對話的單一活動,而是可以精心設計的一種可持續解決方案,延續社區的精神。

bottom of page